移到主要內容
:::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_跟著感覺走!情緒反思理論提供促進身體活動新觀點
:::
2024-11-19
運動心理
28

跟著感覺走!情緒反思理論提供促進身體活動新觀點


何婉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您是否曾經下定決心要開始運動,卻總是半途而廢?別擔心,您並不孤單,許多人都面臨著類似的狀況。今天,讓我們來聊聊——情感反思理論(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看看感性與理性如何影響我們的健身運動行為。

Ekkekakis (2017)的論文標題就以「人是有感覺的!」(People have feelings) 作為開頭,他認為過去的健身運動心理學用來解釋和促進運動參與行為的理論,以人是理性為前提假設,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介入方式,其效果是有限的。他認為與其他行為科學領域一樣,雙重歷程模式中的情感歷程也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他進一步整理了一些近期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過程中快不快樂可能會影響人們日後的身體活動參與,他認為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即使人們知道運動會帶來好處、也想透過運動獲得好處,但是不愉快的情感經驗的矛盾,就可能導致不運動。


圖一 運動的不愉快感覺示意圖。
 (圖片來源:pixabay)

 

情感反思理論(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描述的便是這樣的歷程,這是Brand與Ekkekakis (2018) 提出的理論,描述和解釋人們如何做出是否參與身體活動的決定,這個理論基於雙重歷程理論,認為運動決策涉及兩個歷程:

1.情感系統 (affective system)

  • 快速、自動化的反應,基於過去運動經驗的情感記憶
  • 有些人可能會立刻聯想到運動的痛苦與疲勞,例如:「運動是不舒服、有點痛苦的,而且還會很累」

2.反思系統 (reflective system)

  • 較慢、深思熟慮的過程,涉及理性思考與認知評估
  • 有些人可能想到運動對健康的好處而決定增加日常的活動量或去運動,例如:「運動對我有好處,能走就走、能爬樓梯就爬樓梯」

 

簡而言之,情感歷程影響了我們的運動參與行為:

1.正向情感經驗增加未來繼續運動的可能

2.負向情感經驗可能導致逃避做運動

3.情感反應比理性思考更快造成影響

 

情感反思理論提供我們促進和維持身體活動與健身運動的新可能:

  1. 從感覺到愉悅的身體活動開始,重點是享受,不必拘束是否是為符合某些標準的健身運動
  2. 調整身體活動的強度,創造運動後好的感覺而非疲憊感,某些強度的運動可能帶來不適,進而影響未來運動的意願。對身體活動或健身運動指導或帶領者而言,可再參考Ekkekakis等人的論文(Ekkekakis et al., 2020; Ekkekakis & Brand, 2019 ) ,因為運動強度與情感反應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在這篇文章中就不多談
  3. 創造愉快的運動環境,與喜歡的人事物連結在一起,為運動加分,例如:選擇在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運動、播放喜歡的音樂、和朋友一起運動*

    *補充說明:歸屬需求可能會影響運動類型的情緒感受,吳蕙如等(2023) 中文化歸屬需求量表,以瞭解歸屬需求與台灣人參與身體活動行為的關係,其發展量表的研究顯示歸屬需求高的人較不會選擇獨自參加活動,且獨自參加活動時容易有負面感受。

  4. 在運動過後給獎勵,創造運動與正向情感的連結
  5. 納入正念改善身體活動的情緒覺察與經驗

 

除了一般大眾及健身運動指導者可以參考這個理論來促進和維持身體活動行為外,體育署最近一次的運動現況調查顯示,穿戴式裝置與居家健身是未來的健身運動趨勢。因此,裝置或應用程式的開發者同樣可以運用這個理論,為促進身體活動與健身運動參與策略的設計帶來啟發,例如:透過設計能夠監控與即時回饋的功能,來監控運動強度、創造正向情緒經驗,透過增強獎勵機制來提升運動持續性等。期待運動科學與科技的結合,更能夠達成體育署運動i臺灣2.0計畫「運動健身、快樂人生」的目標。

 

補充資料:
Ekkekakis的網頁有其他資訊可以參考

 

 

參考文獻

  1. Ekkekakis, P. (2017). People have feelings! Exercise psychology in paradigmatic transition.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16, 84-88.
  2. Ekkekakis, P., & Brand, R. (2019). Affective responses to and automatic affective valu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Fifty years of progress on the seminal question in exercise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42, 130-137.
  3. Ekkekakis, P., & Zenko, Z. (2016). Escape from cognitivism: Exercise as hedonic exper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Research (pp. 389-414). Academic Press.
  4. 吳蕙如、沈緯鈞、廖主民(2023)。歸屬需求量表中文化編製與法則網絡。體育學報,56(3),299-317。https://doi.org/10.6222/pej.202309_56(3).0004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