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_提升學習動機與效果的新選擇:自我控制回饋
:::
2025-01-14
運動心理
13

提升學習動機與效果的新選擇:自我控制回饋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何婉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自我控制回饋 (self-controlled feedback),在開始前,要先跟大家科普一些資訊。

談到運動心理學,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競技運動心理學,專注於選手如何在比賽中保持專注與信心,或是教練如何帶領團隊獲得勝利等內容。然而,運動心理學除了為競技運動的選手與教練服務外,也包括健身運動心理學(Exercise Psychology),關注大眾如何在健身與日常活動中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動作行為 (motor behavior),就是探討人類如何學習與控制動作技能等。事實上,運動心理學的兩大權威期刊——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其內容範疇就涵蓋了上述所有領域,包括競技運動心理學、健身心理學、動作行為的論文。

動作行為 (motor behavior) 涵蓋了動作發展 (motor development)、動作控制 (motor control) 與動作學習 (motor learning),提供我們提升運動訓練與運動表現的理論基礎。近幾年,國內動作行為領域的學者翻譯了教科書,讓我們更容易獲得相關知識,例如:動作控制與學習、動作學習與表現-從原則到應用、動作發展-終身觀點,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進一步閱讀獲得更多資訊。

圖一 運動的不愉快感覺示意圖。
 (圖片來源:pixabay)

接下來要來談自我控制回饋囉!首先,要先知道回饋 (feedback) 是動作學習一個重要的主題,根據不同來源,回饋可以分為來自學習者自己的內在回饋,以及外部提供的外增回饋 (augmented feedback),外增回饋根據內容又可以分為結果獲知 (knowledge of results, KR,動作結果的資訊) 與表現獲知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針對動作執行的過程的資訊)。一般而言,外增回饋由教練或老師提供,告訴選手或學生動作的資訊;然而,近幾年有研究指出,當學習者 (選手或學生) 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要回饋時,動作學習的效果可能更好,在這邊要注意的是動作學習指的是經過練習或經驗而帶來的相對持久 (也有人翻譯作永久) 的動作技能改變,在動作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好不一定對於長期的動作學習是好的,動作學習的效果通常測量的是經歷一段時間的相同技能表現,或是類似的技能表現。

自我控制回饋指的就是讓學習者自己決定何時需要回饋,而非由教練或老師決定。李淑華、林靜兒 (2013)歸納自我控制回饋促進動作學習的原因有3個,包括提供適當的回饋頻率與內容、提升學習動機、提升錯誤偵測能力。與近期的統合分析論文相類似,Jimenez-Diaz (2020) 的論文顯示,自我控制回饋相較於一般的回饋的優勢可從4個方面來解釋:

  1. 自主性讓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更大的控制權、主動參與,促進了更深和有效的訊息處理。
  2. 滿足了學習者的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性),進而提升內在動機。
  3. 學習者主動要求回饋時,通常是覺察到有學習的機會,回饋時機與學習需求有契合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反過來講,教學者在給與回饋時,若與學習者需求不符,可能效果不佳)
  4. 自我控制回饋時,學習者的大腦前額葉活動更活躍,可能顯示對資訊進行了更積極的處理。

另外,有關回饋頻率,近幾年也有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林幸樺等 (2022) 探討有無限制自我控制回饋的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果,研究顯示50%自我控制結果獲知回饋組與50%結果獲知回饋組在保留測驗中的準確性比100%結果獲知回饋組 (每次都給回饋)還要高,不過同樣是50%的回饋方式則沒有差異。在林幸樺等 (2022) 的論文中有談到過去針對回饋頻率對表現、學習的效應,已有學者提出「引導假說」解釋「高頻率回饋促進動作表現,但不利動作學習」的現象,過去研究看起來回饋頻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有助於動作學習,而在林幸樺等 (2022) 的研究中,研究參與者要求回饋的平均頻率就接近這個範圍。Drews等人 (2024) 基於近期對於自我控制回饋遇到的挑戰,探究不同回饋頻率的自我控制結果獲知回饋對動作學習的影響,結果顯示,低頻率的回饋時,自我控制回饋組與共軛配對組的學習效果沒有差異;在中頻率回饋時,自我控制回饋組則有較好的學習效果;在高頻率回饋時,反而自我控制回饋組的學習效果較不好,顯然,自我控制回饋的頻率也是值得考量的因素之一。

根據這幾篇論文,提供自我控制回饋一些應用上的建議,教練或體育教師都可以讓選手或學生主動請求回饋,教練不必在每次練習後立即提供回饋,教師也不必每次都給指導,可以讓學生知道在遇到技術問題或不確定時,再主動詢問教練或體育教師給予回饋,如此的過程可以帶來上述促進學習的好處,除了促進學習動機外,也讓學習者更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歷程的品質。有些家長可能也同時扮演指導者的角色,為了促進孩子學習的效果,家長可以耐心地先扮演觀察者,僅在孩子主動詢問時提供建議。

對於身為學習者的選手或學生,一開始會比較辛苦,因為要能夠在練習過程中,更主動的去參與、體驗、面對挑戰,並提出疑問。然而,提供自主性需求滿足的自我控制回饋可以提升動機,並且在這過程中,帶來更多學習的效應。

 

參考文獻

  1.  Jimenez-Diaz, J., Chaves-Castro, K., & Morera-Castro, M. (2020). Effect of self-controlled and regulated feedback on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 meta-analytic study.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2. Drews, R., Pacheco, M. M., Bastos, F. H., & Tani, G. (2024). Self-controlled feedback in motor learning: The effects depend on the frequency of request.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56(5), 555–567.
  3. 林幸樺、吳詩薇、梁嘉音、卓俊伶(2022)。自我控制回饋頻率的限制效應:動作表現與學習。大專體育學刊, 24(2), 271-286. 
  4. 李淑華、林靜兒(2013)。自我控制回饋促進動作技能學習之因素。中華體育季刊, 27(4), 335-342. 

留言區